在经济发展的赛道上,营商环境已成为地区竞争力的关键要素。近年来,达州通过一项项务实举措,重新定义服务的速度与温度,在优化营商环境的道路上大步迈进,成绩斐然,成为投资兴业的热土。
优化服务
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在开江工业园区企业发展服务中心,记者看到,中心内设置有综合服务、自助服务、VIP接待、企业沙龙等功能区,能够为企业提供一口说清、一站导办、一窗受理等服务;同时,还设置有代办专人队伍,为企业提供便捷化的全程代办服务,让企业不出园区就能办成事。
四川领飞高分子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伍凌是开江县企业发展服务中心的“常客”,他所在的企业主要从事热收缩套管、硅树脂玻璃纤维套管等产品研发、生产、销售。最近一段时间,随着市场发展,企业生产经营陷入了瓶颈,让他愁眉不展。在开江县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保姆式”服务下,压在伍凌心中的石头终于落了地。
“我们企业经过3年发展,现在想买点地,扩大生产规模,但我们不知道怎么办理,县经信局帮扶干部了解情况后,第一时间来我们企业开展调研,帮助我们制定了建设计划。目前,我们已经完善了相关基础手续,正在做厂房设计,预计下半年可动工建设。”伍凌说。
开江县持续深化政企联动,创新构建“三大机制”、精准发力“六大举措”,为企业发展破除“拦路虎”,架起“连心桥”,在县域内形成“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的生动局面。今年一季度,全县共收集企业难题101个,办结86个,办结率达到85.1%,25家企业获得10.8亿元贷款支持,规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加7.8%。
开江县工业发展促进中心主任李洪林表示,该县将继续开展干部进企业、解难拼发展攻坚行动,构建起“1+1+1”企业帮扶、县长早餐会周例会、县委书记定期主持沙龙活动三大机制,精准推出“工业原材料超市”等六大务实举措。干部们深入一线,以“钉钉子”精神为企业排忧解难,助力企业突破发展瓶颈。
纾困解难
企业发展添动力增信心
在宝麟创新科技(四川)有限公司精密注塑车间,各类智能生产设备正满负荷运行。2024年6月,企业签约落地大竹经开区,同年11月初试运营。目前,企业拥有千级无尘车间1万平方米、先进的智能化生产设备、完善的检测设备和多条自动化生产线,其生产的智能电表电器、智能穿戴、智能家居等高科技电子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韩国、日本及中东等国家和地区,年产值超亿元。
但在企业开局之初,也曾面临不少困难,对此,公司总经理、来自韩国的张墉洙记忆犹新。他告诉记者,公司刚成立时,没有完善的工作环境和福利制度,大部分当地人不愿意到公司工作,即使来了,许多年轻人也不愿意进车间一线,更愿意到后勤岗位。因为这些原因,导致车间诸多岗位人员不足,产量跟不上客户的需求,公司用工缺口很大。
为了帮助企业招聘到合适的用工人群,大竹县在各大乡镇、广场、园区举办多场招聘会,高效促成返乡农民工园区内稳定就业。同时通过深化校企合作,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考虑到企业周边公租房源比较少,当地主管部门经过多方协调,帮助企业分配了职工宿舍。一系列及时有效的纾困举措,如同一束光,照亮了企业前行之路。
“最近几年受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很多企业产品市场低迷。我们就组织相关企业参加一些重要的展会,帮助拓展市场。”大竹县经信局企业股负责人袁川说。
“客户订单增加的同时,对我们产品品质的满意度也进一步提升。目前,我们一季度的产值已达到2000多万元,超额完成目标任务的30%。对于公司未来的发展,我们充满了信心。”张墉洙说。
优化营商环境永不止步。大竹县始终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通过建立“企业秘书”制度,相关部门主动上门服务,将惠企政策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真金白银,为企业发展增信心、添动能。
对于政务服务改革为企业带来的便利,四川兴竹生物基新材料有限公司宣传部经理毛娟深有感触。她说:“在行政审批手续办理方面,开通绿色通道,审批效率更高。发改、经信、园区管委会等单位积极帮助企业争取项目补贴资金,极大地减轻了我们企业运行的资金负担。”
大竹县经信局副局长徐曦表示,该县将依托全市“企业之家”服务体系,用好用活“一号一网一平台”,坚持开展线上线下助企纾困活动,办急事难事、办贴心事,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兑现承诺
达州成为投资热土
项目审批时限从180天压缩至35天,企业开办“零成本”,群众事身边办、企业事网上办、园区事园区办,一项项举措重新定义达州服务的速度与温度。市委常委会每季度“首末位”汇报机制激励全市工业发展追赶跨越,“双月拉练”月度擂台赛掀起全域比学赶超的奋进浪潮,领导挂包机制推动重大项目建设日新月异。千名干部驻企行动,精准破解发展堵点;工业用地“标准地”供应,实现项目“拿地即开工”;“政银企”联动机制,撬动百亿金融“活水”;产教融合的“巴渠工匠”计划,浇筑工业强市的智力基石。民营经济发展综合评价和营商环境排名全省前列,兑现着达州投资沃土、兴业高地的庄严承诺。
据市经信局企业融资担保科副科长冉茂萍介绍,全市经信系统干部职工秉持贴心为企、服务到家宗旨,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聚焦要素保障、融资协调、市场开拓等急难愁盼,深入一线解难题,落实政策促发展。去年以来,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困难问题300个,兑现市级工业发展资金9600万元,帮助小微企业协调融资2.2亿元,用实际行动当好“企业娘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