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聚焦营造良好金融生态,持续强化政策引导和制度保障,常态化开展政银企融资对接,分类施策做优服务,有力提升市场主体融资便利度,促进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和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截至2025年5月底,全市银行业人民币贷款余额4.02万亿元,同比增长9.41%;中小微企业贷款1.61万亿元,同比增长17.45%;普惠小微贷款2985亿元,同比增长13.64%。
一、多维谋划、筑强根基,夯实金融服务机制保障。建立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组建由常务副市长、分管金融副市长为召集人的工作专班,协调资源、靶向施策,着力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健全“股、贷、债、保”联动的金融服务机制,联合沪、深、北交易所以及香港交易所,设置“交易所专员”,从债券发行、挂牌上市、并购重组、再融资等多方面向企业提供最新政策支持。支持引导银行机构建立民营小微企业尽职免责自律机制,积极扩大信贷规模,推动金融机构优化金融服务。建立健全“2+3”融资服务机制,优化融资对接、金融顾问2项服务,完善金融政策和产品服务、重点企业、企业融资需求3本台账,精准做好企业融资服务。
二、多措并举、畅通渠道,助力银企精准高效对接。完善政金企融资对接机制,常态化开展专场融资对接活动,指导各区域成立“一对一”金融顾问团,为企业设计融资方案、匹配最优政策、提供专属服务。常态化举办“一月一链”融资路演,畅通技术和金融、实验室和市场对接渠道,今年已举办13场路演、培训活动,有力促进企业融资和成果转化。编制《小微企业金融产品及服务清单汇编》,系统梳理知识产权、银税互动、科技型小微企业等6大类205项产品及服务,全面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精准摸排企业及个体工商户融资需求,累计走访企业及个体工商户90.01万户,促进融资480.35亿元。
三、多元发力、以点带面,放大财政基金引导效应。聚焦“投早投小”,成立规模100亿元的创新投资基金,积极引入英诺天使、中科创星等头部创投机构,落地42支子基金,重点支持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聚焦“做大做优”,成立规模200亿元的工业倍增基金,围绕支持六大支柱产业发展和企业“小升规”,设立73支子基金,累计支持上市、挂牌、后备企业超170家。聚焦担保增效,持续发挥20亿元小微企业融资担保增信基金作用,引导银行与担保机构减费让利,全面促进小微企业、“三农”主体融资增量、扩面、降本。2025年全市共有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11家,在保余额435.91亿元,其中小微企业、“三农”主体占比91.43%,有力支持中小微企业融资发展。
四、多管齐下、构建网格,向下延伸融资服务触角。建立秦创原“四贷促进”金融服务工作站暨陕西省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提升基地,设立27家科技金融服务工作站,联合银行、投资、保险等金融机构,开展建档立卡、融资需求、科技金融政策解读等服务。创新打造“15分钟金融服务圈”,挂牌成立全市首批23家社区“金融驿站”,指导社区、园区与相关金融机构网点以“一对一”或“一对多”形式进行匹配,形成强连接、强互动、强支撑的工作模式,推动金融服务可触可及。在首贷服务中心的基础上,升级成立全省首个首贷续贷服务中心,向首贷、续贷企业提供政策解读、产品推介、续贷申请、银企对接等“一站式”金融服务。
五、多点突破、分类施策,创新丰富金融信贷产品。深化拓展“信用融资”,联合银行机构推出“税易贷”“税融通”“政采贷”等信用贷款产品,有效提升中小微企业信贷融资质效。创新推行科技企业“凭技融资”,推动企业技术资源转化为可交易资源,在全国首创“技术交易信用贷款”信用融资服务,在全省首创AAA级技术产权资产证券化项目,发行西北首单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产品,创全国同期限产品最低利率,今年以来,已帮助375家次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获得贷款授信18.25亿元。鼓励企业“发债融资”,组织企业赴交易所、交易商协会推介交流,成功发行全国首单创投企业“科技创新+中小微企业支持”双品种公司债券和全国首支民营企业科创债,有效拓宽企业融资渠道。